泰山文化的主题诉求:国泰民安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15       作者:

米运昌

泰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巍峨的地形地貌,较早地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之中。由于泰山与中国的社会演进密不可分,从而影响了中华民族先民的思想。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泰山作为一种形象和精神、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标识物。泰山上下所承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泰山文化。

如果给泰山文化下个定义,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表述:人类利用泰山环境及实物所进行的一切能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行为活动、感受认知及其古迹遗存等,均可称之为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一、泰山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泰山在中国,可以说自古至今,家喻户晓。一座山能与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密切联系。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只有泰山。中国其它万千之山则都不能及。泰山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密不可分。足以说明泰山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深远。

泰山文化对中国社会的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印证。

泰山在中国史籍中的记载。

翻阅一下中国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乎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可找到与泰山的关联。史籍有载:远古的“七十二君封泰山”,秦至清之间十三个封建皇帝“亲至泰山”封禪祭祀。其间,历代帝王都不忘遣官致祭泰山。泰山上下发生的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被载入史册。达官的登临,文人的吟咏,百姓的朝拜,可见于历代的文章诗篇。泰山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演进之中。

2、泰山在汉以前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春秋时期,鲁国季孙氏“旅(祭)于泰山”,为孔子所讥笑。指责季孙氏以诸侯臣而祭泰山是一种“僭越”无礼的行为。而孟子则大声疾呼孔子登泰山的感受:“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管子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泰)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比喻物人一理,有容乃大。李斯将“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之语写进了《谏秦王逐客令书》。以此恳请秦王广纳贤士,以强秦国,图霸天下。

太史公司马谈因不能随汉武帝封禅泰山而抱憾终生(史载:太史谈且死,以不及与泰山封禅为恨)。于是有了一段在文人学士中传颂的历史典故,称为“茂陵之叹”。其子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喻,成为中国千古流传的名句。

在这里特别提到汉以前思想家与政治家眼中的泰山。正是因为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对泰山的崇敬和宣扬,奠定了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地位。

3、汉语成语中的泰山

在我们熟知的成语中,有许多与泰山有关的内容。譬如:“国泰民安”,“稳如泰山”,“天地交泰”,“人心齐,泰山移”。还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等。这足以说明泰山作为一种特定意义的象征物深入到中国人的语言生活之中,家喻户晓,广为使用。

4、我国领导人心目中的泰山

当中国历史发展到了新中国创立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的领袖们赋予泰山更神圣的象征性,激励人们的斗志,强调事业的责任,形象的宣传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指出张思德同志为革命献身比泰山还重。江泽民同志对消防工作的指示中强调:“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温家宝同志2003年访美,在回答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时讲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应该用登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战略眼光,看待我们的经贸合作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关系”。

1981年,胡耀邦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毫无疑问,在伟大征途上,我们一定能够征服‘十八盘’,登上‘南天门’,到达‘玉皇顶’,然后向新的高峰前进。”以泰山景观作比喻,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去争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更大胜利。这一年4月27日,胡耀邦同志徒步登上泰山。他把对十八盘的印象写进了讲话稿。第二年(1982年)的五一节,一天之中十几万人云集泰山,争相攀登十八盘。这其中不乏耀邦同志的号召力,同时也显现出中国人对泰山的向往。

凡此种种,正是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也正是泰山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所致。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见到泰山而不爱这个国家的,恐怕很少。”这正是泰山文化的魅力所在。

历史使然,泰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意识的载体,一个不可替代的象征。一个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的标识物。

二、泰山称谓的由来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

泰山,最初被称为大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已出现。可读作“太”。古时,“大”包含有“太”、“泰”之意。作“太”、“泰”之意时,也写作“大”。

江沅《说文释例》:“古祗作‘大’,不作‘太’,也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作‘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

《周易》中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两卦相重成为六十四卦。泰为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也就是说乾卦在上,坤卦在下,相重形成的新卦,即为泰卦。《易·泰》:“天地交,泰”。《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

于是,我们的这座山名由“大山”而“太山”,进而明确为“泰山”。这也是远古人类在泰山上的祭天地神灵的行为变成了其后人们的一种原始哲学理念的表现。

岱、岱山、岱宗,分别是泰山的别称。均见于战国典籍之中。《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古时“大”除读“太”音外,也读“代(dai)”音。岱,含有大的意思。《说文》(即《说文解字》):“岱,大山也。从山,代音。”《风俗通义》:“泰山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因此,“岱”就成了泰山的代称。故泰山也称“岱”、“岱山”、“岱宗”。

东岳、岱岳、泰岳,也是泰山之代称。东岳,按《诗》注云:“岳言山之尊也。东方主天地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这里所讲东岳,即指泰山。

古时候,先有四岳之谓,后有五岳之称。

《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五年一巡狩。”这段文字中,提到四岳(东西南北),而只有东岳是确指泰山:“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史》编著者在按语中指出:“凡岳皆以方位言,惟泰山不言方位而言岱,不言岳而言宗,固谓夫出震配乾,万物始代”。可见,尧舜时已有四岳之说。而且那时的东岳即确指泰山。

后人考证,五岳制度为汉武帝所创立。汉宣帝时颁诏明确:以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陕西华山为西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河北曲阳的恒山为北岳。后改湖南衡山为南岳。隋成定制。明代始以山西浑源县的恒山为北岳。但无论是最初的四岳,还是出现多变的五岳,泰山则一直被尊为东岳。这说明泰山为古人所认识后,一直为我们的先人所重视。正因“岳言山之尊”,泰山自有东岳之称后,也就被常常称作岱岳、泰岳。

从泰山的名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自远古以来,泰山一直为人类社会所青睐,为中华民族所寄重。

三、从柴望--巡狩--封禅--祭祀,看泰山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权统治中的作用。

1、关于柴望

《尚书·舜典》:“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据文中所言,柴望是远古时我们的祖先在泰山上祭祀神祇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两个内容:柴,燔柴祭天;望,遥祭山川群神。此时,我们的先人在泰山上燔柴祭天,是借高以增高,以期能与“天”通。

成语“天地交泰”、“升中于天”,就是古人们指泰山高,与上天最近而语。这种成语形成源自远古人们在泰山上的燔柴祭天行为。泰山被神化后的第一个封号是唐玄宗李隆基所封“天齐王”。这个“齐”字,正是肚脐之借谓。喻指泰山有上天肚脐之高。泰山的这个封号自然是“天地交泰”,登临绝顶,可以“升中于天”之意。明代天街上曾有升中坊。其基址就在今天街坊处。

玉皇顶正殿之上所悬“柴望遗风”的匾额,也是讲这段故事。柴望是远古先民们借泰山之高,乞求天地诸神佑安之仪。

2、关于巡狩

《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遂。觐见东侯”。

巡狩,是远古君主巡行四方的制度。除“至于岱宗”外,“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远古君主巡狩之中既祭祀神灵(“柴。望秩于山川”),又安抚群民的行为(“觐见东侯”)。巡行中首行柴望之礼,再安抚群民。巡狩是早期柴望之仪的继承与发展。而每一次巡狩,必先始于岱宗。舜“五年一巡狩”,成为后来封建帝王封禅时间间隔的定制。

3、关于封禅

唐人张守节在《史记·封禅书》的开篇正义中说:“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五经通义》中强调:“易姓之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封禅为帝王亲至泰山,报天地之功的旷代大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易姓之王(改朝换代);②太平(国逢盛世)。《史记·封禅书》记载,秦以前有七十二君封秦山,但所记不过十二。而有正史记载则是自秦始皇始,到宋真宗止。先后为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唐高宗(偕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共九个皇帝。泰山封禅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泰山被神化、被尊崇到极至的时代。

4、关于祭祀

宋真宗以后,诸朝帝王不再举行封禅大典。只是在泰山上举行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而且多是遣官代祭,皇帝不亲至。所以后来,只有清康熙、乾隆两个皇帝来过。尽管如此,国家遇到大事,都不忘致祭泰山。

我们分析一下古代泰山崇神行为的演变。

柴望:在泰山上以高增高,使与“神”通;巡狩:祭祀神灵,按抚四方;封禅:演绎“君权神授”,以神道设教。达到正名分、示强大之目的;祭祀:借神道教化百姓,安国驭民。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使黎民百姓产生对神灵的敬畏,使政权产生威严,使群民“臣服”。从而使统治者能够顺利驭民行政。

因此,自远古至清代的泰山崇祀神灵的行为,成了统治者手中的一张王牌,一直传承着。其中,帝王亲至的封禅大典,使泰山成为封建社会演绎“君权神授”旷代大典的神圣之地。这种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铸就了泰山为国家社稷寄重之地的理念。泰山稳重高大的形体,成为了国家政权稳固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无比崇高神圣。

四、泰山何以五岳独尊

说起泰山,人们都会联想到“五岳独尊”四个字。泰山何以五岳独尊?问题的回答可以是多角度的。但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泰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泰山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东侧,山东省的中部。是中国东部最早能看到日出的高山。可以讲,北至燕山,南到长江,西至河南省西部(华山、伏牛山以东),东到大海。纵横千里大地之上只有泰山最高。

2、泰山巍峨挺拔的地形地貌

泰山挺立于鲁中南一带中低山地之中。周围相临的山地区域中最高山峰都比泰山低达400米以上(沂山海拔1023米,蒙山海拔1032米)。其他众多低山、丘陵海拔都在400-800米之间。形成了山东丘陵群山之中,唯独泰山最高的群峰拱岱的地理形势。而广阔的华北平原海拔仅百余米,形成两者之间1400米上下的相对高差。而泰山主峰南向,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三个东西走向的断裂(云步桥、中天门、泰前)。使其呈陡峭上升的山势。更显其巍峨挺拔。人们从南面平原仰视泰山,倍觉气势磅礴,雄伟无比。在五岳之中,泰山海拔高度位居第三,但其与环境的相对高差却最大。

3、泰山较早地被融入了古人对自然与社会认知之中。

泰山东南发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猿人化石。新泰乌珠台发现距今五万年前的“智人牙”化石。而在泰山之阳的大汶口首先发现并命名的大汶口文化,就是距今6000-5000年之间,黄河下游流域的中华先民,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代的典型遗存。而泰山之北发现的龙山文化,正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以后乃至夏商周,泰山南北的先民们都在中华民族的不断演进中处于主导和重要地位。

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在《古史甄微》中说:“中国古代文化创始于泰族,导源于东方。炎、黄二族后起,自应多承袭之”。取代夏的商朝就生活在黄河下游一带。相传商王相土就曾建东都于泰山脚下。而周朝的两大诸侯国齐鲁就分疆于泰山。春秋百家争鸣的重要人物,许多生活在泰山周围。如孔子、墨子、管子等等。因此,由远古的大山崇拜、太阳崇拜,泰山逐渐成了部落首长,古代君王的柴望、巡狩之地。而泰山这神远古崇神现象又被来后的思想家纳入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理念当中。泰山的方位、高度被神化,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形象树立起来。较早地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演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古人所崇敬。《周易》八卦中,当乾在上,坤在下相重,形成新一卦时,即为泰。此卦,“象曰:天地交,泰”。而《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显然,泰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前人在泰山上的崇神行为影响了古人的思想意识。按照古人的哲学思想,泰山在五行中属“木”,在五常中为“仁”,在四时中为“春”,在周易八卦之中处于“震”位,在二十八星宿中属苍龙。木为东方,仁是天地大德,春是万物更生之时,震和苍龙是帝王出生的腾飞之地。所以泰山就成为吉祥之山,神灵之宅、紫气之源、万物更生之所在。其化生万物,昭示帝王名分的作用非中国他山所能代替。泰山因此才有“五岳独尊”之称。说到底,泰山五岳独尊也是中国历史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正阳门前的岱庙坊上有两幅对联。南向为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所撰:“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四方。”北向为山东巡抚赵祥星所撰:“为众岳之宗统,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正是泰山“五岳独尊”最形象的写照。

五、泰山历史文化轴线----三重空间的千年营造

宋以后,具体讲来是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封建帝王不再封禅泰山。以后的皇帝只是遣官致祭。而自宋始,宗教信仰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崇神、祭天地神灵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随着宗教信仰日渐民间化、世俗化。社会中下层人士成了宗教信仰的主体。宋真宗在泰山玉女池发现的一尊石刻女象成了崇神主体变化后,泰山上最具感召力的神灵。《文献通考》载:“上(宋真宗)于玉女池得石象颇摧折。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既成,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奉置旧所。令王钦若致祭,上为作记。因建昭真祠。”《岱览·岱阳中》中载:“金(仍)为昭真祠。洪武时,重修宏治中更名‘灵应’。嘉靖朝大内施万金拓建,额曰‘碧霞灵佑宫’”。“祠正殿五楹。中祠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范铜为象”。清朝韩锡胙《元君记》中说:“统古今天下神祇首东岳。而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元君者,泰山玉女。元君,其封号也。庙在泰山顶。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以至东岳庙、泰山行宫(元君庙)遍布中国,泰山石敢当立于千家万户的宅院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中国历史上崇神主体的变化。正是这种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民间化,也影响了泰山山城建设的布局。

1、三重空间的划分

中国的宗教,到宋明之际,儒释道三教逐渐合一。宋元时期,在保持儒学治国正统地位的前提下,兼容佛、道二教。《三教平心论》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说,鼓吹三教合流。到了明代,儒释道合流。全真教更以“三教合一”为立教修行的指南:“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儒门释道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

儒家崇信天神、地神的神灵之说。佛教有三世之说,主张苦修来世。道教则宣传天上有仙境,阴曹是地府。三教的日渐相容,形成了封建社会共同的一种文化理念:天上、人间、地府。宋元明清之际,在宗教信仰的民间化、社会化大背景下,泰山、泰安的地形及构筑物,被虚拟成自岱顶经盘道,过泰城而至西南蒿里山的“天、地、人间”的三重空间。

天上仙境:由岱宗坊至岱顶,盘道为“天阶”。上南天门后即为天上仙境。仙境也可以从升仙坊开始。人间闹市:泰安旧城区。阴曹地府:过奈河西至蒿里山。蒿里山,汉代已有“泰山治鬼”之说。唐宋帝王封禅泰山,多禅地祇于社首、蒿里。蒿里山曾建“七十五冥司”。

2、历史文化轴线形成的经过

这条历史文化轴线可以追溯到隋唐。古时帝王登山路线,经历了由北(周成王)转东(汉武帝)而南。隋唐以后固定由南面山麓登山。这条登山路线遂成。而自宋迁县治于岱岳镇之后,从南面登山的路线与山下城市的营造相连接。泰山的崇神地位,山下的人间城郭,不远处的“治鬼”之蒿里。宋明之际的宗教信仰的社会化,三教合一所形成的封建文化理念左右了泰城的千年营造。山城之间形成了一条展现“天、地、人间”虚拟空间的历史轴线。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泰安是当时万千黎民百姓朝山进香的神州。

时至今日,这条历史文化轴线的痕迹,在泰安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依然依稀可见。这应当视为泰安古城独具一格的城市营造特点。泰安也因此区别于中国其他的万千古城。

六、泰山文化的主题诉求——国泰民安

泰山现有文化遗存和历史典籍中的记载,所表现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其最核心部分是封建政权文化----帝王文化的特色,也即在泰山上演绎“君权神授”,神道设教。由此生发出泰山为国家社稷寄重之地的理念,成为国家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标志。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国泰民安,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国家社会象泰山一样稳定,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泰山以其结体稳固,巍峨挺拔,给人以刚毅正直的阳刚之气,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壮美”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代文人高度讴歌了泰山的这种形象:“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陆机《泰山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李白《山吟》六首);“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顶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岱顶题刻诗句)。“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杨辛《泰山颂》)

我们现在回忆一下泰山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关系。从远古至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具体到先秦),由远古人类在泰山对山石、太阳的崇拜而产生柴望之礼,到部落酋长(包括奴隶社会的君主)对泰山的巡行祭拜(即巡狩)。我们的祖先就借泰山这个天作的高台,向天地诸神乞生存。而自秦始皇至宋真宗的封禅大典,则成为了这个时期在泰山最主要、最神圣的活动。而泰山神则逐渐由“王”而“帝”,得到封建帝王的顶礼膜拜。泰山成为了国家社稷寄重之地。是正名分、示太平,显示国家安定兴盛之所。泰山神也成为上天的化身。这时,人们在泰山的主要活动是祈国泰。自北宋(宋真宗之后)以降,帝王不再封禅,虽礼泰山神,多以大臣代祭。而黎民百姓朝山进香成为了泰山活动的主流。宗教信仰日趋社会化。明清之际,每年来泰山祭祀碧霞元君者达数十万众。这时的泰山主要成为民求安之所。

再看历代文人写泰山的文章诗篇,多是颂扬泰山的神圣、高大、稳重,字里行间里都流露出希冀泰山佑安之意。

因此,从远古的乞生存,秦宋之间的祈国安,再到元明清之际的求民安,包括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的神往与歌颂,字里行间中表达出泰山佑安之情。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之中的泰山是国泰民安的象征,祈天下风调雨顺之所。泰山这座自然之山融入了中华民族意识之中。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的一个标识物。因此,泰山文化的主题诉求用最恰当的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国泰民安。

泰山文化包罗万象。但我们应当把握泰山文化的主题诉求。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为时代的进步所用。泰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投资泰安,稳如泰山”,正是利用中国人心目中的泰山形象宣示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泰安。这是对泰山文化的一个巧妙利用。“登泰山,保平安”是千余年来,黎民百姓朝山进香的最大心愿。我市把它选作泰山旅游的广告用语,自然对国内外游客有很大的感召力。2006年初,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纳天地灵气,登东岳泰山”的广告,同样向人们宣示:泰山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对所有登临者都会起到精神的鼓舞和心灵的陶冶。有志者,一定要登泰山。这都是巧妙运用泰山文化的主题诉求,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我们要保护好泰山,利用好泰山,就要把握好泰山文化的主脉,掌握好泰山文化的主题诉求,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购票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
岱庙云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