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泰山茶文化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15       作者:

泰安市博物馆      马文

                       

在泰山包罗万象、精深博广的文化底蕴中,茶文化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泰山是北方饮茶习惯的起源地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浩繁的古籍中,茶的记载不可胜数。茶叶的发现和利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佛教僧侣对茶的利用有不可磨灭的功勋,当然,佛门茶事至唐代更为兴盛,并为饮茶形成“比屋之饮”,风靡北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常为人们征引的是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的记载:“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为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楚人陆鸿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崇尚佛教,这位降魔大师属于禅宗北派六世祖神秀的弟子。神秀与南派大师慧能虽同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得意弟子,但与南派提倡顿悟自醒不同,却开创渐修之说,使禅宗有所谓“南顿北渐”之分。降魔禅师尊奉神秀遗教到灵岩寺弘扬佛法,他实行循序渐进的坐禅方法,使僧众不吃晚餐,并延迟睡眠时间,几年内“学者云集”(《五灯会元》)。渐修禅悟,饮茶提神成了重要辅助手段。

《封氏闻见记》对于饮茶的发展演变也有完整的表述。尤其值得注意的:一、概述饮茶的来源:“茶早采为茶,晚采为茗。本草云:‘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二、饮茶风俗的延展:“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三、对于茶圣陆羽的介绍:“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关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四、该节文字最后对唐代之前的饮茶进行了回顾:“吴主皓每宴群臣,皆令尽醉。韦曜饮酒不多,皓密使茶茗以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令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鹊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如果全面领会《封氏闻见记》的论述,很显然降魔禅师倡导饮茶,给北方人带来新奇的兴奋,简单易行的煮饮方法自然能很快传开,对北方民间饮茶习俗的养成影响很大。因为在谈泰山茶事之前,即已说得十分明确:“南人好饮之,北从初不多饮”;后又影响所及:“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邹指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一带,齐指今山东淄博一带,沧即今河北沧州、天津一带,棣为今山东惠民一带,京邑则为今陕西西安。这些区域,均属北方。由于陆羽撰写《茶经》并且画图推广,另又有我们至今尚不清楚其生平的善煎茶者常伯熊的参与,才使“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与口耳相传比较,文字的传播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其影响力自然大得多。更何况降魔禅师事在“开元中”(713-741年之间),而陆羽虽然生平尚不了然,但约为733-804年则大体不错,约于“安吏之乱”后的765年左右完稿的《茶经》,曾被竞相传抄,后于建中元年(780年)付梓。

泰山灵岩寺的饮茶方法,经过佛法交流还东传到日本。开元年间,印度佛教密宗传入中国,灵岩寺成为密宗重地。据袁爱国的《泰山茶文化》介绍,贞元年间(785-804),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来到灵岩寺,从顺晓法师学习密教并接受灌顶。日本真言宗开山大师空海也至灵岩礼佛。灵岩僧人的饮茶习俗,即最先由二位大师带回日本,在日本僧众中形成晨诵后围坐喝茶的清规,称“一味同心”。此后影响世俗,成为富有禅宗精神,以“和、敬、清、寂”为旨的日本茶道。  

二、泰山文化与茶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道家文化在泰山尤为突出。泰山最早的宗教活动就是道教,中国道教是由齐学演变而来,主要以黄老道家、阴阳家、五行家和神仙等思想为特色,其主流是方土之学。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注重选择“天人感应”之所,进行内修炼丹,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移山川木石于炉边,五行具备,汲天地之流,品风味之口,乐彼天地之中中和之气大乎哉,至此茶道乃成”,人活草木间——那正是一条谜语。一个“茶”字让人远离嚣尘。喜欢茶的人,心是有灵的。呼吸着草木的清气,淡然的看着水中的日月。正所谓“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因为孔子在泰山一带活动,孔子的“仁”、“礼”思想,对泰山儒学的发展与兴起起了很大的作用。茶文化的思想趋向是快乐的,就如同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每当你走在古柏参天,鸟语花香的山径上,坐在清澈的泉水边,品一口香茗,你会真正的融于自然,活在草木之间。三两好友环坐山林,掬一捧山泉水,泡一杯青桐茶,松风飒飒闻于釜中,忘却尘世念虑,泉水涓涓流于勺上,洗去心中尘埃;思想在饮茶中得以沟通,这是儒家茶道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的欢快格调,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

佛教在东晋时传入泰山,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在岱阴以东创建了“朗公寺”。还在泰山西北部创建了灵岩寺,灵岩寺成为禅宗北派降魔禅师的道场,提倡“渐悟”,要求“打坐息想,拘束其心”,并提倡“饮茶提神”之风。“山僧煎苦茗,更可洗尘纷”,佛教强调的是精神上的苦寂,而茶则充当禅定入静的辅助作用,他们要在饮茶中清心涤虑,修炼自己。谈佛经、论茶道、赋诗词,把佛教清规,人生观念与佛学哲理都融为一体。“不谄不贪不奢,谨慎而不疏,尽礼至诚”才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泰山与茶在国人心里都有着同样的亲和力,饮一杯清茶是情操的升华,投入泰山的怀抱,你能体会净化心灵的精神洗礼,感悟着人与自然的交流和融通。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购票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
岱庙云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