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石质文物现状及保护对策探讨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15       作者:

泰安市博物馆  郑 澎

岱庙又名东岳庙、泰岳庙,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灵,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汉代,拓建于唐宋,历经金、元、明、清各代,目前基本保持宋代庙制,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岱庙是泰山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

因岱庙历史久远,存世的各类石质文物也颇为丰富,包括碑刻、石雕、牌坊、栏杆等,凡此种种达300余件,形制各异,蔚为壮观。从来源上讲,大部分为岱庙历代延续下来的,少部分是由岱庙外迁入保存的。这些石质文物自秦至今,代代相继,有著名的秦泰山刻石、汉张迁碑、衡方碑、晋孙夫人碑、唐双束碑等,也有宋、元、明、清历代维修后遗留下的各类石质建筑构件及重修碑记,仅碑刻内容而言就包括历代帝王封禅祭告文、寺庙创建重修记、颂岱诗文、石经墓铭等几个方面。岱庙内的这些石质文物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堪称是一部石的史书,一座天然的书法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一、岱庙石质类文物保存现状

岱庙内现有碑刻石雕类藏品300余件,除90余件室内保存外,多数暴露在室外,散存于岱庙院内,还有部分嵌置于墙体内。

为了调查清楚岱庙石质类文物的腐蚀损失情况,主要采取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的方式。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时间上的对比,主要就是结合泰安市博物馆馆藏的部分岱庙碑刻的拓片、拓本,利用不同时期的拓本、拓片与文物现状进行比较。具体做法是,对同一件碑刻,年代上主要选取了清末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拓本、拓片与碑刻现状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不同时期此件文物的腐蚀变化情况。用这种方法,着重对汉代的张迁碑、衡方碑、大元太师太安武穆王神道碑、清秋兴八首诗碑等20余通石碑进行了比较。所谓横向比较是指对现在岱庙内石质类文物三种不同存放状态的比较,即:室内存放、室外露天放置、嵌置于墙体内放置,从中对文物的损失情况进行比较。经过以上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抛开人为毁坏的因素,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岱庙石质文物的自然腐蚀程度小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程度。这个结论与北京市文物部门对石质文物腐蚀情况的调查统计颇为类似,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近50年来,北京石质文物腐蚀程度跟此前500年所造成的腐蚀基本相同。

2、室内存放(或有碑亭保护)的石质文物保护情况普遍优于室外露天放置的。说明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放置,可有效避免酸雨侵袭和自然气候骤变对其的破坏。

3、就岱庙内石质类文物的存放状况而言,嵌置于岱庙东城墙及汉柏亭墙体内的碑刻腐蚀损失状况尤为严重,其次为露天散置于院落内的碑刻。

岱庙现存石质类文物的腐蚀损失现象主要体现为:部分石质类文物的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和损伤,出现了疏松、裂纹、沙化、表面脱落等风化现象,个别碑刻字迹模糊淡化,少数石碑出现裂缝。

二、岱庙石质类文物腐蚀损失原因

在进行岱庙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工作之前,一些专业人员已对岱庙内石质类文物的腐蚀损失问题有所关注,通过进一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知,石质类文物的老化变质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环境的污染加速了石质的老化,加之保护手段的落后,使此类文物的保管工作停滞不前,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石质文物的腐蚀风化状况日趋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气候条件是导致岱庙内石质文物腐蚀损失的主要因素。岱庙所处环境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不稳定,天气骤变的现象比较多。根据从泰安市气象局得到的资料显示,泰安市一月份平均气温2.6℃,极端最低气温-18.7℃;七月份平均气温26.5℃,极端最高气温36.1℃。近年泰安市全年温度的绝对最高值甚至为42.1℃,绝对最低值为-20.7℃,最大日较差为24.6℃。全年湿度绝对最高值为100,绝对最低值为3。在炎热多雨的夏季,露天石质文物暴晒于阳光下,表面温度高达四、五十度,而一场暴雨过后,温度急剧下降,石质文物会在膨胀后骤然收缩,从而遭受破坏。到了寒冷干燥的冬季,北方的室外温度最低可达-20℃还要多,渗入石头内的水分因冻结而产生膨胀力,使文物开裂。温度、湿度随气候的波动而不断变化,露天放置的石质文物一年四季,日复一日承受着风吹、日晒、雨淋、骤冷、骤热等各种外因的冲击,从而对碑刻造成了永久的损伤。

2、大气污染等外因是导致岱庙内石质文物损坏加重的诱因。岱庙位于泰安市的中心,周边多为居民区及商业区,市内的两条主要交通干道东岳大街及岱宗大街分别从岱庙的南、北两侧经过,受周边不良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泰安市的空气质量夏秋为二级,冬春为三级,均达不到优等,有害气体种类主要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有害气体形成酸雨、酸雾对石质文物产生溶蚀破坏,致使此类文物风化日趋严重。另一方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区,岱庙每年要接待游客近40万人,旅游带来的人为污染及破坏情况也比较严重。

3、不恰当的放置方式是造成岱庙内石质文物损坏的直接原因。就岱庙内石质类文物而言,嵌置于岱庙东城墙及汉柏亭墙体内的碑刻腐蚀损失状况尤为严重。原因在于这批碑刻是上世纪50年代嵌于墙体内的,石碑后面是厚厚的墙体,透气性差。以岱庙东城墙为例,其断面呈梯形,底阔5.72米,顶阔3.35米,墙体由吸水性较强的砖、土、灰、砂等材料建造,石材本身就是充满微孔的渗水材料,嵌置在这样厚实的墙体内,一年四季处在潮湿的环境中,这些石碑不断吸收所依附墙体内的水分和潮气,孔隙内存在大量的水分。随着环境的干湿和冷热变化,水里的可溶盐等化学物质随水分和潮气迁移,水分蒸发后,可溶盐浓度增大,在石头表面产生结晶。这种破坏闷热潮湿的夏季比干燥的冬季要大得多,久而久之导致了石质表面的酥碱变质,石头的破裂、剥离、脱落,风化腐蚀状况严重,个别石质较差的碑刻上面的文字甚至已经漫漶不清,这批石质文物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虽然石碑嵌于墙内便于保存,利于游人环咏诵读,又能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不失为一种好的展示方式,但是不能设在周围过于潮湿且太厚的墙体内,最好尽快将这批石碑移到通风透气的环境中,否则后果令人堪忧。

综上所述,造成岱庙内石质文物风化及风化程度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其形成时期的完整到风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不同的因素在不同时间起着不同的作用,大多数石质文物的病害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深入研究探讨应该能找到比较科学的保护及修复措施。

三、岱庙石质类文物的保护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为更好地保护岱庙内的碑刻石雕,文物部门在积极研究保护措施的同时已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偿试。例如:1996年泰安市博物馆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专家对岱庙坊进行现场勘察后,决定并实施了有机硅表面化学封护保护工程。岱庙坊是泰山现存石坊中建筑体量最大、工艺最好的一座石坊,建于清康熙年间。因历时久远,饱经风雨侵蚀,石质变差,风化严重,部分构件残损、断裂、脱落。这次工程分结构加固、复原和化学表面封护三部分。在化学封护方面,特地聘请了方案设计者之一的中国文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负责化学保护试剂的配制与涂覆工作。结果表明:此次表面加固封护处理,对岩石表面强度的提高较为明显,平均强度提高率为38.24%,增强了岱庙坊石构件表层的抗风化能力;对坊体基座表面进行刷水试验后,水在岩石表面呈不浸润状态,形成水珠附着于岩石表面,不渗进岩石内部;从现场观察看,涂刷有机硅材料后,岩石表面颜色变化不大,无光泽感,基本不改变岱庙坊的原有面貌。从而得出结论:通过对岱庙坊的化学加固封护处理表明,采用有机硅复合涂料处理含泥质灰岩是有效的。目前看来,已采取封护的部位情况良好,但由于石坊位于遥参亭与岱庙间的通道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损毁,而且众多的车辆、游人的通过,造成地面震动,也对坊体是一种长期的破坏,因此自然腐蚀风化的情况仍在不可避免地加剧,针对这种情况,岱庙坊的保护工作还应采取相应的后续措施。

面对岱庙大量石质文物腐蚀风化的现状,如何科学合理地放置碑刻类文物;如何修复风化严重、有裂缝的石质文物;如何不损伤石材本身又能防止石质文物再度被腐蚀风化,以及如何加强对这类文物的日常保护,都是今后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尽管文物工作者在保护露天石质文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然而在资金投入有限,科学保护技术及文物修复人才匮乏的状况下,如何避免或延缓石质文物自然腐蚀损失的确是困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难题。

四、对岱庙石质类文物保护对策的思考

石质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不断丢失,此类文物的病害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少石质类文物在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下被毁坏甚至消亡,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文物损坏的速度却超过了过去几百年、几千年,让人痛心,令人堪忧,岱庙内的大多数石质文物就处在这种状况下。

通过考察其它文物保护单位对石质类文物的保护经验,结合岱庙石质文物保存现状及损坏程度考虑,当前对岱庙石质文物的保护宜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就是改善碑刻的放置环境,保持良好的通风,增设防雨的设施,尽量减少气候因素及大气污染对碑刻造成的损毁风化。针对部分保存方式不佳的石质文物,如嵌置于城墙内的碑刻,应尽快取出,放置于通风透气的环境中,以减小对碑刻的损坏。其次,对部分自然腐蚀风化较为严重的石质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和加固,以防止石质进一步风化。最后,就是注重所有石质类文物的日常养护,加强对此类文物的监控及研究工作,以防止文物再度受环境污染和酸雨的侵害,延长石质文物的寿命。

除加强对石质类文物本体的保护外,还应积极采取措施,针对病害产生的原因,加大对周围环境的治理。据国家科委《影响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及文物保护质量标准的研究》课题组通过3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调查,认为大气污染是损害文物的祸首,降尘、酸性气体和酸雨是最主要因素①。许多石质文物因遭受污染而损坏的事例说明,环境的优劣对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要保护好暴露在室外、野外的石质类文物,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治理好环境。

就石质类文物本身的特殊性而言,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石质文物都转移到环境适宜,没有污染的地方去。这种情况下,采用科学的防风化措施是较为实际有效的手段。使用防护材料对石质表面进行处理是目前防止侵蚀风化的最简便的方法。防风化处理的一般程序是清洗-加固-防护,岱庙坊保护工程就采用了这个步骤。当前广泛应用于石质文物保护和加固的防护材料有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树脂、有机氟聚合物等。这类有机材料有较好的粘接性、防水性、抗酸碱性及良好的渗透性,但缺点是寿命短,失效后还可能对文物起破坏作用。例如黑龙江省阿城市的亚沟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曾对其石刻男像涂刷环氧树脂进行保护。由于环氧树脂耐老性差,干裂、剥落后有部分残留物附着在岩面上,加速了对石像表面的破坏。现在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根据石刻像现状和自然环境,采取了有机硅涂护的保护方式。而有机硅树脂涂料也有一定的缺点,其耐老化性和透气性比较好,但附着力会随时间延长而迅速下降。丙烯酸树脂附着力好,而透湿气性较差。目前开发出的IPN涂料、含氟树脂乳液涂料等文保材料,已具备耐老化性、耐沾污性、耐水性、耐酸性、透气性好等优点,涂在石头上无光泽,与原石差别不大,符合“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是优良的石刻防风化涂料,将会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②。

近年来,许多文物科技工作者对石质文物的保护工作专门开展了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来自生物医学及纳米材料领域的无机材料仿生合成技术,是利用仿生技术在文物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无机保护物质,其结构致密,具有耐候性佳、耐磨性好,与基底结合牢固等优点③。尽管这些高科技技术尚在试验阶段,离具体文物保护的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利用高科技材料实现文物保护的前景是诱人的。

因此,对岱庙内石质类文物的保护决不仅仅是改变放置方式这么简单,积极探索寻找适合石质文物修复和加固的新型材料,以及注重日常养护,加强对此类文物的监控及研究,也是延长石质文物的寿命的必要工作。

从当前来看,保护资金短缺同样是困扰石质文物保护的因素。据有关专家分析,修复一件石质类文物需经费2000元,这仅是对小件的馆藏文物而言,不包括大量的暴露在室外、野外的大型石质类文物。前面提到的岱庙坊化学封护工程,一次性就投入31万元。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抢救性修复保护文物,都需要有资金作为保障,所以,争取地方财政将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是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前提。

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好的保存环境,需要新的科技保护手段,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保障,离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①钦湘《保护文物不能忽视文物环境》,中国文物保护学术交流网。

②李同信、梁文涛等《涂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4。

③李火明、张秉坚等《一类潜在的石质文物表面防护材料:仿生无机材料》,《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1。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购票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
岱庙云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