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藏青铜器看古代青铜器纹饰演变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15       作者:

泰安市博物馆  张炜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现泰安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共计841件。基本跨越了从商周到民国不同时期的青铜器物。它们大都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当时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响,当时的人们饮食起居用的这些器物,一直到车马上面的装饰,建筑上的装饰,都同当时的生产、科技、艺术这些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每每面对着一件件沉甸甸的器物,仿佛为我们打开一幅幅青铜装饰的精美画面。

早在商与周交接时期,文明程度较低,人与野兽打交道较多,因而容易反映在青铜器的装饰上。人们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有限,对自然界的恐怖感表现在器物上,特征是每组图案都有一个中心点,图案围绕着中心点展开,大多采用对称方式。

这一时期的青铜纹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较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如馆藏长清小屯的商代觚,有云雷纹、兽面纹、夔纹,线条轮廓有浑圆感,颇具时代特征。

从西周开始,纹饰图案多为带行状,即围绕器物作图案装饰。图案流畅粗放,间或在非主要部位装饰饕餮纹。

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多用作辅助花纹。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如馆藏1946年泰安徂徕山黄花岭村出土西周时期的爵,尖槽式流,细长尾,颈部微收,伞形柱,柱上饰有涡纹兽形鋬,鼓腹,腹部有饕餮纹,圆底,三棱尖足。

与饕餮纹同时流行的还有夔龙纹、蟠龙纹、凤鸟纹、蝉纹、蚕纹等形象纹饰以及圆涡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联珠纹等几何形纹饰。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装饰于盛水的青铜盘内的龙纹,头作正面形,有两角,身躯蟠蜷,布满鳞纹。夔龙纹如馆藏西周时期的盨,1946年泰安徂徕山黄花岭村出土,呈长方形,腹部双耳,四足,口沿外下部饰夔纹带,腹中以下饰五条瓦纹,腹底铭文:“乘父士杉其口作其皇考伯明父宝簋其万年眉寿永宝用”。圆涡纹如馆藏西周时期的爵,1960年泰安龙门口出土。两柱,素面,腹部弦纹二条,三椎足,柱上有涡纹。周代青铜器中有一种卷身龙纹,有长鼻,身躯弯卷成圆形,是周民族特有的一种重要纹饰。

凤鸟纹也是商周两代共有的青铜器纹饰,有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称为凤鸟纹的一类,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要的装饰面。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

比较特殊的是鸱鸮纹。由于鸮类有面盘和毛角,很容易辨识出来。鸮在后世被视为不祥之鸟,然而在商代的纹饰和鸟兽尊中却很常见,例如,妇好鸮尊。不但整体造型为鸮形,其尾部也装饰着鸮纹,作展翅飞翔之状。对于鸮类的钟爱包含了为后世所不知晓的特定时代的宗教观念。

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窃曲纹。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离俗览》)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窃曲纹适应性很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器物各种不同的部位,以窃曲纹构成的装饰,一般不刻云雷纹的地纹。如馆藏西周时期的铜俎,1960年泰安龙门口出土,正方形案,案面内凹,四边起沿,呈方盘状,案面外沿饰窃曲纹,曲尺形扁足,扁足上饰有象头纹,云雷纹。

与窃曲纹同时流行的抽象纹饰还有重环纹、垂鳞纹等,重环纹多以长圆和圆形图像连续排作为装饰带施加于器物口沿或圈足部分。垂鳞纹像水族动物身上的鳞片,作交错排列饰于水器之上。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纹饰变凝重为轻松,图案题材十分随意,狩猎攻战、亭台楼阁、鸟兽草木、乐舞筵宴都有,也是当时开放的人文思潮在器物上的反映。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作轻巧,纹饰多为活泼的动物和复杂细密的蟠璃纹、云纹等,也有的用细线雕刻狩猎、攻战、宴乐等画面或用金、银、红铜、玉石等镶嵌出种种图案 或画像。馆藏的这一时期青铜器物较为丰富,包括春秋时期的鲁侯鼎、鲁侯簠、商丘叔簠、鬲、壶、杯、车饰以及战国时期的雀虎纹戈、瓶、盖鼎、带钩、舟等。

在这些馆藏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82年泰安市角峪公社沙沟大队燕语城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鲁侯鼎。其高26厘米,口径28.6厘米,重4.6公斤,器口微敛,斜出沿,环底,双直耳,三马蹄足,耳上饰有弦纹,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腹部饰蟠璃纹,鼎腹内有铭文:“鲁侯乍姬寥朕鼎其万年眉寿永宝用”。另一件是1987年莱芜牛泉镇东泉河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雀虎纹戈。其长26厘米,宽18.2厘米,重0.18公斤,直援,飞翼形胡,雀形銎,直内戈和銎上六穿,胡上有线刻虎纹、手纹、太阳纹。

应该说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制造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为以后历朝青铜器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泰安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虽然只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就其保存的不同时期青铜器物上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纹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购票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
岱庙云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