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黄缎金龙净十团袍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9       作者:

《泰山志》卷三“盛典·御赐金玉宝器”载:“乾隆四十二年,御赐绣黄缎金龙净十团袍三身”   。这三身龙袍是赐予泰山神的。乾隆为什么要赐泰山神龙袍?这恐怕还要先简单的追溯一下龙的渊源。众所周知,早在远古时代,龙作为种族图腾就已出现。如:甘肃庙底沟出土仰韶文化彩陶双耳瓶,龙的形象为人面蜥身;内蒙三星他拉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雕龙,龙为头部似兽的蛇形等。但那时作为龙的雏形,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龙是不一样的,它是源于动物崇拜,古代人虚构的一种带有神性的动物。后来龙的形状不断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以至於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龙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逐渐成为呼风唤雨的神物,沟通天地的使者,生活中的吉祥瑞兽,皇权至尊的标志,凝聚民族的象征。“黄皮肤、黄土地、黄河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首歌,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心声。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始终有龙相伴。龙已不仅仅是一个特殊的艺术形象,也不仅仅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人文动物。它在深深地影响着民族文明演进和民族精神性格的过程中,已形成了龙的文化,凝聚了深厚的民族的情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那么龙袍为什么要选黄的颜色呢?《周易》中《坤》卦曰:“黄裳、元吉”。意思是说,黄色的衣服,大吉大利;《离》卦曰:“黄离,元吉”。意思是说,黄色附丽于身,大吉大利。古代的圣人认为,黄色象征着君子内心美好,通达事理,整肃职守,恪守礼节,美得积聚在内心里,贯彻在行动上,扩大到事业中。“黄裳”寄寓着君子于国于家于民的良好愿望,因此,“黄裳”的出现,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自然大吉大利。历代帝王遵从君子之见,用黄色显示至尊地位,不仅自身要着黄色龙袍,给泰山神献龙袍,要有敬畏、虔诚之心,自然也要至高无上的黄色了。

还有龙袍上的纹饰,也有严格的讲究。龙的形象出现以后,由简到繁,千变万化,直到唐宋以后,其标准形象才基本定型。从形式上讲大体可分为:坐龙、行龙、升龙、降龙、云龙、草龙、拐子龙、团龙等等。乾隆御赐的这三件龙袍上的龙纹为团龙。共有十团。其中二件前胸后背及两肩绣金色五爪坐龙团四个,前后下襟及两袖绣升龙团六个;另一件全身共绣金色五爪坐龙团十个。关于坐龙团中坐龙的形象,一般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下,颏下常设一火球,四肢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卷曲后朝下做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左右常衬托有奔腾的行龙。由于龙纹是皇权至尊的标志,所以皇帝便为“真龙天子”,龙纹自然成为皇室专用。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纹饰,只有在帝王的正殿与皇帝服饰的主要部位才能使用。团龙是指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比较普遍,成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其数目开始有四团龙、八团龙,后来又发展为十团龙、十二团龙、十六团龙、二十四团龙等。升龙的形象是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称“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龙袍除了主要纹饰龙纹之外,还绣有诸多带有吉祥如意的纹饰。如团龙的周边有平列状水浪纹围绕,寓“四海升平”之意。空隙处间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及八吉祥纹等,寓意吉祥如意、洪福齐天。另外在龙袍大襟的下摆还绣有海水江牙、寿山立水,寓意江山万代等。这些透着浓厚民族色彩的吉祥图案,不仅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反映出鲜明的历史特征。

此外,这三种龙袍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其中最小的一件,身长2.2米,肩袖通宽4.4米,袖肥1米,下摆宽2.3米。其二身长3.9米,肩袖通宽6米,袖肥1.35米,下摆宽4.6米。最大的一件身长3.9米,肩袖通宽8.4米,袖肥2米,下摆3.6米。如此之大的龙袍,在中国服饰史上,可称得上是中国之最了。

封建帝王向泰山神灵敬献祭器盛于清朝,源于封禅。由于封禅礼仪繁缛,规模浩大,耗资之巨,於国於民必成为一种灾难。自宋真宗来泰山封禅后,封禅礼仪由祭“天”转而为祭“神”,从此结束了封禅的历史。金、元、明三代皇帝仅派近臣到泰山代祭。明亡后,清顺治在北京即位。做为比较落后的民族,清代帝王在很多方面都接受和继承了中原汉族的先进经验和制度。“康乾盛世”期间,康熙和乾隆不仅亲到泰山祭祀神灵,还向泰山神敬献了大量的祭器。尤其是乾隆,自即位七年(1742年)至退位前一年,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每年都要向泰山神敬献祭器,每次少则5件,多则30件,龙袍仅是其一。据《泰山志·盛典记》和《岱览·颁赐》的记载统计,自雍正八年至道光八年(1730~1828年)的98年中,朝廷御赐泰山的祭器共有613件,其中仅乾隆朝就有344件,乾隆成为清代敬献泰山祭器最多的皇帝。

在服饰制度方面,乾隆虽十分强调恪守满族遗风,但只在服饰款式上坚持,在仪饰方面却主张“润色章身,即取其文”,把汉族传统的“十二章”和补服纹饰,一概转用到清朝制服中去。所谓“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虎,(花尾猴)、藻、米粉等服饰纹样。这些纹样在奴隶社会被视为王权的标志,并为历代封建皇帝所传承。在乾隆献于泰山神的这三身龙袍上,虽未全部保留十二章,但仍可看到十二章中的龙纹及山纹。为何只有龙纹及山纹这二章?除了前面所述的龙的渊源及吉祥图案外,也许还因为泰山神掌管泰山,这是其一;其二是古人认为天地四方皆有神,泰山位居东方,在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为“青龙”,即二十八星宿之东方七宿——角、元、氐、房、心、尾、箕的总称。因为其组成的形状像笼,位置在东方,按“五行”说,东方属木,其色青,因此称为“青龙”。而在《大唐祀录》卷三引梁·崔灵恩《三礼义宋》谓:“山亦画为山形,取其能兴云雨,膏润万物,象王之泽沾于下也。龙亦真画作龙形,其变物无方,潜见变化,显王者之德。卷舒有时,应机布道”。祭祀神灵,以求国泰民安、江山稳固,这是传统礼制的沿袭,也是寄予神灵的愿望。而借敬神灵对帝王歌功颂德,这恐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总之,上述的三件绣黄缎金龙净十团袍,图案严谨规整,刺绣技艺精湛,不仅对研究清代刺绣工艺的技术发展及服饰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乾隆以帝王之标准献於泰山神黄缎龙袍,也充分反映出封建社会君权和神权的统一。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购票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
岱庙云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