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磔奇古形翩翩——郑板桥书法作品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9       作者:

在清代书坛上,虽然有众多的著名书法家,但清代实行的科举取仕制度,要求书法字体都以“乌、光、亮”的馆阁体为标准,从而遏制了无数富于天才的创新书法家,真正另辟天地、力图闯出新路的当推“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是郑板桥,他的诗、书、画并称三绝,尤其是他的“板桥体”书法,驰誉中外,遍布世界,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上落款大多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

郑板桥幼年家贫,三岁丧母,随其父学习,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的机会,并应科举而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49岁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历时12年,在任期间,鞭鞑奸吏,勤政于民,因开仓振济穷人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他愤然绝意宦途,返回扬州,从此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的艺术成就很高,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书画家,人誉为诗、书、画三绝。在艺术创作上,他主张“自出己意”,鼓吹发挥个性,敢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走自己的新路,追求“不仙不佛不圣贤,笔墨之外有主张”。除却诗、书、画之外,他所创立的“板桥体”具“狂怪”意趣,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服,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显现出这一独特的书法风范。泰安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幅他所书写的行书录怀素《自叙帖》轴,正是这一书体的完美体现。整件作品长159厘米,宽89厘米,六列共计八十四个字,行文为“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骊漓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落款“板桥郑燮”,“郑燮”、“七品官耳”朱文印,“淮夷长”白文印。整幅作品郑板桥像安排一幅画一样,字体大小不一,歪正不齐,上下、左右,互相避让呼应,大小携带,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潇洒自由,有节奏的旋律类似绘画的章法。他这种俗话说“雨加雪”的狂怪书法,有人理解为波磔的隶书,实际上“板桥体”既不全用隶书笔法,而是隶楷参半。

早年郑板桥为博取公名,也曾长期学写“馆阁体”,后学苏东坡和黄庭坚等书体。但他学古而不拘泥于古,力图在继承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自树一帜,有所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分半书”或称“板桥体”。据传,郑板桥的夫人徐氏,是一位有文化的小家碧玉,郑板桥学书,夜间时以手指在徐氏的体肤上习字,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郑板桥,于是从古人的字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揉合草、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篆,单个字形上呈横扁,左低右高,既有篆隶古朴苍劲的金石味,又有跌宕飞动的行草味道,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郑板桥常用古体、异体字结构,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现出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收到了跳跃灵动的立体效果,人有“乱石铺街”的美誉。傅抱石在《郑板桥集》前言里写道:“大体说来,他的字是融和真、草、隶、篆四种书体而以真、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而且又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一评述最为恰如其分。

                                                                                                                                          泰安市博物馆

                                    耿波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购票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
岱庙云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