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那些沉睡多年从未展出过的明清肖像亮相国博新展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21       作者:

7月15日,“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共展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五十余件(套)展品,从不同方面展示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文献与美学价值。

展厅

据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介绍,国家博物馆历来重视对古代书画的征集与收藏,拥有丰富的古代书画名品佳作馆藏,其中明清肖像画作为国家博物馆书画收藏特色之一,其馆藏数量多至近千件,且题材丰富、形式各异,然而以前从未作为专题展出过。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沉睡在库房中的藏品得以与观众见面,国家博物馆在此前曾提出“将大幅提高博物馆藏展比例,分主题、成系列、成规模、有计划地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展览。”而此次“妙合神形”展览的推出也正是对这一提议的回应,“展览中的明清肖像画全部是深藏于国家博物馆库房沉睡多年从未展出过的作品。”刘万鸣说道。

一、明清肖像: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期

肖像画是中国画门类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画科。因其侧重人物面貌的描写,故又称之为写真画、传神、写照、传写等。最早自上古至西汉便出现肖像画的雏形,从六朝到唐宋,形成了肖像画的成熟时期。到了明清两代,肖像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独立时期,出现了宫廷肖像画、历史人物、文人肖像画和民间肖像画等类型,使得肖像画在明清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

而对于肖像画何以在明清时期取得如此成就,美国著名中国美术史学者高居翰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曾提出:“写真之所以突然而出人意表地在17世纪当中,跃身至严肃艺术的层次,有可能是肇始于两股动力的汇合:一方是由于此一时代的关注所在越来越注重个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由欧洲传入中国的艺术创作手法,比起中国以前的绘画传统,都更加重视画中形象的个别特质。”这也使得对于明清肖像艺术的阐述,除了要关注其绘画技艺与风格本身,也同样需要重视其所处时代的人文思潮与社会背景。

二、多元题材,解读馆藏明清肖像特色

本次展览主要依托于国家博物馆明清肖像馆藏,多元的题材也使整个展览通过四个单元,即“帝王·皇族”“雅集·行乐”“名臣·名士·闺秀 ”“学者像传”,来展示明清肖像画的概貌,以此略窥国家博物馆馆藏肖像画特色。

第一单元“帝王·皇族”。在这一单元,展览展示了明清画家所绘制的元明清帝王及皇族成员肖像画,包括明人所绘《成吉思汗像》以及清人所绘《清圣祖玄烨像》等,以让观众感受这一类肖像“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画工精湛”的特点。其中,展览特别展出了明人所绘的《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与清人所绘的《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回应了社会公众长期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真实长相的争议,强调了帝王肖像背后的社会教化功能。

清 俞明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 《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注:朱元璋异形像“凤眸龙头,黑痣盈面”,与正形像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而异形像之所以流播甚广,其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贵为九五之尊,民间往往将其神化,容易满足普通民众对皇帝的神秘心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对其异形像的推波助澜,因而自明代洪武年间直到清代,关于朱元璋的异形像就大行其道。

第二单元“雅集·行乐”。雅集和行乐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多将文人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既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将肖像画与山水画熔铸一体的典范,且因其上多有名家题咏,因而在艺术性之外,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在这一单元,除了展示明代《五同会图卷》、清代陈凤鸣《砥泉像卷》等名作之外,展览还特别依据肖像画中的相关衬景,于展厅中还原了清代文人书房的一角,在对内部摆设进行复原的同时,配合鸟鸣声及动态光影呈现出书房窗外的雅趣,以达到情景再现,让观众感受古代文人“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的惬意。

明 《五同会图》(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代文人书房的一角

第三单元“名臣·名士·闺秀”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名臣和名士都在明清肖像画中占据重要分量。因此,这一单元也展出了大量名臣、名士的经典肖像作品,并着重展示了明清两代肖像画在追求“传神写照”之外,二者在技法与画面布局上的不同。笔者留意到,为了展现明至清名臣、名士形象有写实向写意的倾向,展览分别展示了两朝画家对于同一题材——“待漏图”的创作,以对比明清在名臣、名士刻画方面的不同风格。

明 《王阳明画像轴》 人物所占画幅更大,线条粗犷

清 曹彦 《黄道周待漏图》 人物所占画幅较小,谨细工整,线条繁复(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外,这一单元还展出了清代所绘的《李清照像》及《绿珠像》,其“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的形象,折射出明清时期的审美趣好。

清 《李清照像》(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四单元“学者像传”。清代学者和历代文苑像传作为国博肖像画藏品的重要特色,此次展览特别展示了《清代学者像传》《历代文苑像传》等重要藏品。其中,观众还可以通过电子触屏对像传进行翻阅,并放大观察细节。

电子触摸屏

三、展后思考:相关背景的缺席略显遗憾

晋唐以来的人物画强调以形写神;宋代以来的文人创作则在此基础上,强调重神写形;此后的文人画家则强调“不似之似”,不拘泥于形似的雕饰,注重神韵的表达。而明清肖像恰恰与这种美学思潮大相径庭,更为侧重实用性,追求“以形写形”,这一创作理念也通过展览中大量的展品得以向观众证实。此外,策展团队还在展览中展出了一些画面中所出现的物品,如清代官服、金霞帔坠、象牙笏等,作为辅助展示,旨在呈现这一时期服饰、礼制、官制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特色。

展厅(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但正如笔者在前面所提到的,在对明清肖像进行阐述时,除了关注绘画技艺与风格之外,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同样不容忽视。实际上,明清肖像所取得的成就及其鲜明风格的形成,都与其历史背景不无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与富裕商人得以有资本附庸风雅,重视绘制自己及家人的的肖像,绘画商品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肖像画的发展;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新思潮,如对“人”的重视及经世思潮,都进一步推动肖像画的壮大及朝着实用性发展;此外,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也使明清时期的肖像画家得以吸收西洋画法,从而将肖像画推向了发展的高峰期。

但据笔者留意,此次展览对这一部分内容却着墨不多,仅在前言中简单地提到“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思潮多元的大背景之下,肖像画不再是宫廷权贵与上层社会人物的专享,庶民人物也成为肖像画的主角”,以及展厅墙面对于高居翰与姚渔湘著作的些许引用,并无更多关于明清肖像创作背景的说明。而历史背景的缺席,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普通观众而言,想要理解“明清时期肖像画何以形成如此风格、何以达到如此成就”,似乎并非易事。

展厅中的部分引用

当然,在展陈方面,国博依然展现了其在氛围营造上的实力,在展览动线、设计配色、展厅造景以及诸多细节都力求凸显一种文人雅致,且由于疫情期间对于观众流量的控制,使得观展过程极为舒适,无疑是今年值得一看的精彩展览!

展厅(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厅


展览:“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九展厅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购票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
岱庙云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