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这座有着“北魏帝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美誉的千年古都,历经岁月变迁,从游牧民族的权力中心到现代宜居城市,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古城大同的灵魂和根须,也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石,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都说,要想了解一个城市,一定要从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开始,到了大同,就要走进大同市博物馆——因为这里承载着民族融合的故事,映射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兴衰。而在大同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行动中,大同市博物馆不断探索“总馆+分馆”的新模式,将大同2300年的历史串联起来,完整地呈现在公众眼前,也让深藏在库房深闺里的文物“活”了起来。
大同市博物馆
2019年12月21日,大同市博物馆的第7座和第8座分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大同红色记忆馆双双正式开馆。而在当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大同市博物馆的第6座分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已经揭牌。
一年内,三个分馆相继开馆,这在全国都极少见。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赶赴大同,探寻大同市博物馆“总分馆制”模式下的新奇之处。
补充“未讲完”的历史故事 展示最完整的大同
成立于1959年的大同市博物馆,是除了山西博物院之外,省内馆藏最丰富的地志性综合博物馆。2019年,正好是大同市博物馆建馆60周年,也是从老馆搬到御东新区新馆的第五个年头。从辽代古刹华严寺、红旗广场的展览馆西厅一路走来,从原来狭窄的空间,搬迁到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的现代化新馆,同博人见证了这一切。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的确是赶上了大同文化大发展的好时候!
在馆内行走,上下转折间,步步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这个由大同火山群、明代龙壁文化和云冈石窟空间元素设计的异型建筑里,有“卢浮宫金字塔”美誉的陈展形式、时代特色鲜明的基本陈列、美轮美奂的各类文物,处处充满了历史神秘感和艺术感,处处有印证大同历史发展轨迹的印记。“没想到一个地级市博物馆这么好,主题鲜明,而且展览的方式充满美感和艺术感。”在“魏都平城”展厅,山西晚报记者遇到浙江游客温润民,他一个劲感慨。
在外人看来,大同市博物馆里呈现的大同历史已经相对完整,基本陈列有“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专题陈列有“大同恐龙”“梵语清音”,每个展馆内主题非常鲜明,但在同博人眼里,还是略有遗憾的。馆内藏品7万余件,类别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原本以为近万平方米的展厅挺大的,可最后按照呈现内容和元素划分,展厅还是无法容纳这么多的主题和内容,很多展品还是沉睡在库房。
大同市博物馆展厅
为盘活博物馆的家底,同博人可谓费尽了心思,从主题的确定,到藏品的甄别,再到最后的呈现,博物馆工作人员做着艰难的“取舍”,最后却发现,同样能够代表大同文化的众多成系列的藏品,压根没地方去摆放,要想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太难了。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大同真正的历史家底,呈现在观众面前,起码让大同人知道,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我们生活的土地上,创造了哪些辉煌,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换句话说,让更多的人在这里找到一种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馆长王利民一直在琢磨,如何讲述完整的大同历史,如何补充这未曾讲完的历史故事。
早在2011年开放的梁思成纪念馆和平城记忆馆给了同博人建设“总分馆制”的启发。2008年,市委、市政府开启了“名城复兴”工程,在此进程中,专门把两处纪念性博物馆建在了城墙东门外广场的下沉四合院里,一处是梁思成纪念馆,以物的形式展现梁先生四次造访山西,为大同古建和文物保护留下了宝贵的成果;另一处是平城记忆馆,为了守护大同城市文脉和城市记忆。
两所不同的场馆,讲述了不同的大同故事,大同市博物馆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思索,能否用不同的展陈模式,以不同的建筑为载体,开设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呢?
“百座博物馆”构想带来契机 让城市处处看到文化
2015年,机会来了!
这一年,在为大同把脉的时候,大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表示,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甚至龙头产业。未来,在大同建百余座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要让文化城市处处看到文化。
这一规划,让同博人看到了希望,建立博物馆分馆,是趋势,更是大同未来发展的一大重要议题,“利用大同市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藏品建分馆,这条路走得通!”
针对大同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馆藏藏品的种类,大同市博物馆按照市规划部门的要求,选择了近20个主题,目的很简单:把大同的历史时期补齐。在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对大同市博物馆的分馆建设,大同市委、市政府在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大同市博物馆多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屡屡感叹:不得不敬佩大同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和有力领导,没有他们的支持,也走不了这么远。
如今,按照设想的那样,大同市博物馆已经建起了8个主题性分馆,除了之前提到的梁思成纪念馆、平城记忆馆外,还有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北朝艺术馆、魁星文化博物馆、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大同红色记忆馆。不同的分馆,彰显不同的主题,各具特色,让参观者徜徉其中,就像看一部系列历史大剧一样,时刻充满期待,时刻充满惊喜。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专门走访了这些分馆,更加深了对大同这座历史城市的了解。
明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礼制性建筑,是古代帝王祭天祀祖的场所。大同在北魏时期就曾经有一座明堂,虽被毁于战火,但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初步判断了明堂遗址的布局、功能和覆盖范围,于是在这样的遗址公园内,你能看到被修复的园区,恢弘大气,也能看到深埋在地下的建筑基址、建筑构件,饱含历史沧桑,却又将古往今来的故事娓娓道来。如今的大同明堂遗址博物馆,早已成为大同市又一处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内明堂南门遗址
不同的场馆,分布在大同城市内的不同地方。比如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这是一座展示辽金元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就在华严寺北侧的开化寺内。熟悉大同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博物馆的周边,有大量的辽金建筑群,参观者在了解这段历史之后,再去欣赏古建筑,或者在欣赏完古建筑后,补充历史知识,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融汇,大同的历史也会因此饱满起来。
辽金元民族融合主题博物馆
明清时期,大同不仅仅是边防要塞,更是贸易往来的集散地。坊间曾经流传一句话,“五台山拜佛,大同城里买铜”,铜器,就成为当时大同贸易过程中交易最为频繁的物品之一。“明清时,大同有铜匠一条街,大同的铜器流经内蒙古、张家口,我们的馆藏文物有很多特色铜器,以此立意我们建成了铜器馆。”大同市博物馆分管陈列的负责人说,主题馆的内容非常鲜明,就是以一个主题讲述一段历史。
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内部
在你看来,博物馆会开设在哪些地方?曲径通幽处,还是繁华闹市中?大同市博物馆人的想法,就是要把博物馆开在城市的四面八方,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人。
在大同古城内县楼南街的四合院内,在最为繁华的步行街里,红色记忆馆应运而生。“在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过程中,大同留下了太多的血泪史,也留下很多红色历史文物,尤其是有一批白求恩同志用过的手术器械。当时专家看到这批文物的时候,眼睛一下就亮了,说这是当之无愧的一级文物。”大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白求恩曾经在大同灵丘县创办了特种外科医院,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清点库存文物时意外发现了这批文物,这是曾经给白求恩当过助手的王道建同志1985年捐赠给大同文管所的。“当时王道建同志还写了一份捐赠证明,让这些老物件越发弥足珍贵。所以我们也始终酝酿着,要把这段红色历史讲清楚、讲明白!”
红色记忆主题博物馆 白求恩在灵丘特种外科医院使用过的镊子
于是,这座分馆就在大同古城内县楼南街6—9号四合院诞生了。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在2019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评选中,大同红色记忆馆常设展览“红色记忆——大同现代革命历史文物展”成功入选,成为山西省两大入选的常设展览之一。同时,中共市委组织部“大同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也在该馆挂牌。
总分馆模式带来什么?促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集约化效应
1座总馆,8座分馆,散布城区各处,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使命——这是大同市博物馆“总分馆制”的最大特点。
放眼全国,博物馆“总分馆制”并不是没有先例,比如南京等地,甚至在国外的很多博物馆,也有这样一个由同一个主管机构管理的博物馆集群。但是,对于大同市博物馆来说,其运营特色和业务工作又与全国同类博物馆不尽相同。
比如,省外一些“总分馆”的运用模式,大多是以总馆对分馆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但其本质是多家中小型博物馆的资源互补与共享。相比大同在同一座城市建立不同的博物馆来说,初衷和理念并不同。
此外,国外的“总分馆”模式,如英国威尔斯国家博物馆群——理事会下的总分馆直管模式、美国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系统——“民办官助”模式、意大利托斯卡纳博物馆群——政府主导的共享共赢型合作模式,基本上是把总馆看成了一个“管理者”,要么就是理事会直管,要么就是“民办官助”模式,或者政府主导的共享共赢合作模式,更多的是把民办博物馆、基层博物馆吸纳进来,从而形成“和谐大家庭”,但这也容易形成藏品的同质化,或者主题展陈的雷同性。
如此比较,大同的“总分馆”模式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那就是不刻板、不雷同、不复制,让不同的文物展品展现出不同的历史价值。同时,资源、人员、资金、人才储备、运营模式的一体化,更加增强了大同市博物馆“总分馆”的集约化进程。此刻,或许你会充分理解同博人建立分馆的初衷:为了补充历史。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策展人制度,每建一个分馆,就会成立3—4人的项目组,从主题表达,到场馆布局再到展陈设计,完全由我们馆里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因为分馆的成立,我们很多年轻人都迅速成长起来,分馆的很多展陈内容都是他们来设计的,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既加深了自己的研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是特别让人欣慰的事情。”崔长春是大同博物馆里的“年轻人”,也是铜器馆的策展人,用他的话说,“自己能独当一面,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责任。而且博物馆还提供了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在学术和业务方面有了迅速提升。”郭凤、任冬……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大同市博物馆的中坚和分馆的策展人,也有很多有专长的工作人员担当起各分馆的管理工作。
在社会服务方面,因为博物馆的“一体化”,催生了研学项目,大同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把课堂搬到了博物馆,通过不同主题的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打通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未来,总分馆还要怎么发展? 开更多分馆记录更多历史
“目前,发展动能和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大同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70000余件(套),1座总馆加8座分馆的展陈文物总数也才只有5000余件,还不足所有藏品的十分之一,还有那么多珍奇异宝未能走出库房,接受公众“检阅”,呼吸这人间烟火味。大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总馆的馆藏文物类别很丰富,库房内还有很多与大同地区窑址相关的瓷器,有几乎涵盖整个历史年代的钱币。此外,还有很多馆藏经书和历史文献,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建立分馆的主题和方向。”
过去的每一天,都会成为历史。尤其是对于城市而言,阔步发展的同时,昔日的一点一滴就会变成历史,成为留在人们记忆当中的画面,对此,作为博物馆这个“收藏历史”的载体来说,要时刻记录历史。“未来,我们还会建立更多主题性的分馆,除了收藏历史外,还要根据城市发展进程,来收藏近现代甚至工业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事物,很有教育意义。”王利民说。
大同,曾以“煤都”著称,也曾是一座重工业城市。这座曾经的工业城市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保留了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过渡的剪影。上世纪20年代的矿山,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机车厂、水泥厂、毛纺织厂、鞋厂、皮革厂、镇流器厂……这些都浓缩着大同的工业记忆。博物馆有传承历史、铭记现在、收藏未来的义务与责任,是跨时代的记忆之所。未来,如何将大同承载的工业记忆保留下来,如何记录这段历史,建设一座工业博物馆来呈现,可能是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
建立更多的博物馆,让大同的历史和文化传播得更多更远,已经成为大同文博人的使命,只要跟大同本土文化相关的,大家也总会自觉地设想一番,“美食的能不能做一个博物馆?民俗的整合一个展览怎样?”文博人的激情已经充分调动起来,正在大同历史文化领域里深耕,把大众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历史和故事,用博物馆的语言讲述出来,“总馆和分馆有机一体,相互促进,有大同文化做根和魂,生命力很强大!”
大同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向东在接受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未来对于“博物馆之城”打造的规划,他说:“未来,我们除了要积极对博物馆总分馆制度进行科学布局、整理外,还要积极扶持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和运营。”据了解,大同市文物局已经开始草拟《扶持民营博物馆发展管理办法》,不久后就要提交到大同市委、市政府,进行具体工作的落地。“另外,我们要对大同全市博物馆发展进行三年规划,力争5年左右,把大同古城打造成真正的‘博物馆之城’。”
采访中,山西省文物局巡视员宁立新表示,大同市博物馆“总分馆制”,给全省博物馆的发展起到了表率作用,它的模式,值得推广和探讨,也值得在更多文物资源丰富的地级市借鉴,“守护文博遗产,造福后代子孙,我们希望能立足山西,把文物大省的家底更多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展现山西的文化自信!”
步步是景,步步是文化,步步是历史,博物馆在大同市,未来可期,前景光明。
大同古城墙 尚晋涛 摄
大同市博物馆各分馆掠影
说了这么多,你是否早已对大同市内的博物馆心驰神往?别急,接下来,让我们带你走进大同市博物馆的8个分馆,领略这些博物馆的特色和风采!
梁思成纪念馆
梁思成先生与大同有着很深的渊源,之所以在大同建设他的纪念馆,首先是梁思成等人在上世纪30年代来到大同进行古建调查,为大同留下了珍贵的测绘手稿。今天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工程有赖于这些翔实的文字和图录,他为大同文化名城保护与复兴提供了历史依据。
梁思成纪念馆让众多缅怀建筑学大师的人有了一个追思之所,感受梁先生对民族传统建筑保护传承的人格力量和情怀。馆内展览主题为《大师·大同》,设立四个展厅,分别以一代宗师、不愧山河、大同调查、告慰先师为主题,并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和书籍及影像资料详细介绍了梁先生的生平,特别是充分展示了梁先生来大同进行古建筑调查的那段历史,馆藏的梁先生的多本专著更是弥足珍贵。在这里,同时能感受到梁先生的夫人林徽因女士为中国古建保护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她的人格魅力以及传奇人生。
平城记忆馆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记忆,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古风遗韵,还是特殊阶段的喧嚣动荡;无论是昔日的车辙烟火,还是今日的富裕祥和,都是城市的脉络和记忆。走进平城记忆馆,便走进了岁月积淀的历史。平城记忆馆的展览主题为《昨天·今天》,共设立了四个展厅,分别以昨天今天、古城旧影、十年回眸、改革时代为主题,用一张张老旧照片、一幅幅地图、一件件物品、一组组影像,从不同的侧面诠释大同。
记忆,牵住了昨天,锁住了今天,连接着明天。这里完善地保留了属于大同的城市记忆,不仅使当代人可以通过建筑去直观了解大同的历史,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浏览完平城记忆馆,无论是初次走进古都的外乡客,还是久居在此的大同人,收获的都是记忆中的感动,心底荡漾着往事的温暖,都会不由自主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里就是大同。”
北朝艺术馆
位于明堂遗址公园内,展览分为妙相西来、石雕世界、地下兵马、千秋碑铭、壁画记忆、平城瓦当、贵族威仪、百姓生活、奢华之都九个主题单元。展出青铜、雕塑、绘画、碑铭、陶瓷、瓦当等文物千余件,展示北魏平城时代乃至整个北朝的繁荣景象,体现了多种文化的汇聚和融合。
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
北魏明堂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平城遗址,是北魏帝王举行观象、布政、祭祀等活动的组合体,是礼制文化的载体,也是北魏平城的地标性建筑。
拓跋鲜卑族政权“营宫室,立社稷”,在平城最终形成了宫城、外城、郭城的城市格局,城南建有皇家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明堂,明堂遵循“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的古制建造。
北魏明堂遗址陈列馆建设在明堂南门遗址的基础上。本着“保护好遗址现场,挖掘好历史文化,展示好历史故事”的设计原则,从传统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的理念出发,展陈内容以明堂遗址主体,夯土台基、大量瓦片、水渠、石坝、柱础等实物为主,以“打开的地层”作为外观形式,将建筑形式景观化,使之与周围绿植、草坪融为一体。
魁星文化博物馆
魁星楼,供奉魁星像的楼阁,明清时期大同城内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之一,是当时官府祈望开启“文运”的场所,表达了大同先民渴望知识、祈求人才辈出的美好夙愿。魁星楼现位于大同古城内武定街与大十字街交汇处,是依据左云县魁星楼的有关资料,在明清大同县学的旧址附近复建的。
大同魁星楼的重新修建,不但体现了明代大同古城楼阁式建筑的风貌,更突出了昌文兴教的主题,现阶段主要展陈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文化内容。魁星楼内一层有魁星像,二层内有闻鸡起舞等劝学故事的壁画,三层为科举制与文房四宝展品,丰富了大同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古典文化气息。
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
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开化寺内。“开化”意为开导蒙昧,化恶向善,据清道光《大同县志》记载,开化寺原为佟公祠,顺治十年建,后改称今名。
佟公即佟养量,清满族正蓝旗人,初为牛录章京(满清各族基层单位之长),后屡立战功。顺治六年(1649),擢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戊子之变”后,大同变为荒城,佟公命人开始复建,立劝忠祠,祭奠死者;重修各种庙宇,安抚百姓伤痛。他上疏皇帝,移民复兴、开荒赈灾、减免税负;修学宫,习礼教,深受大同人拥戴。顺治十年(1653)大同百姓在此建佟公祠,以示纪念,后演变为开化寺。
2016年,开化寺开始修复修缮。现开化寺开辟为古城内一座展示辽金元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集中展示大同地区出土的辽金元时期文物230余件(套),全面阐释辽金元时期大同的历史地位、经济和文化成就,为参观者更加全面了解大同历史、感知大同厚重的民族融合文化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
红色记忆馆
红色记忆馆位于大同市古城内县楼南街6—9号四合院内,通过“曙光初照”“共赴国难”“革命到底”和“缅怀先烈”四个展示单元,全面回顾了从1921年到1949年,大同地区党团组织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同地区学、工、群运动的历史,再现了党领导大同人民开展敌后抗战、抵抗日寇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壮举。
馆内11个展厅的老物件和老照片,向参观者诉说着历史的点点滴滴。目前该馆成为青少年了解家乡红色历史的窗口,也是大同市各学校师生、党政机关人员集中参观学习的场所。
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
铜器,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九大古都之一的大同,铜器制作历史悠久,伴随着大同走过了千年的岁月。尤其是明清之际,兴盛的宗教文化、精湛的制铜技艺,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同铜器在岁月积淀中精彩纷呈,蔚为壮观。
该馆坐落于大同古城县楼北街11号、12号两处四合院,占地面积998.5平方米,为明清风格,设有七个展厅。铜造艺术陈列分为“古韵新风”“炉火纯青”“燕闲清赏”“奢华铜享”四个单元,全面展现大同铜造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来源:山西晚报
记者:吕国俊 孙轶琼
原题目:《一个和八个:大同“博物馆之城”的先行者》
编辑:毛毛#晓看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