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潍坊市博物馆举行“潍坊象”化石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权威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重庆市地质调查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光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国家自然博物馆原古生物二室主任、研究员关键,山东博物馆自然部主任、研究馆员孙承凯,以及中国先秦史学会周公思想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孙敬明,潍坊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田永德及相关人员出席研讨会。潍坊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黄可主持学术研讨。
与会专家围绕中更新世晚期“潍坊象”化石出土区域、地理环境、物种属性、典型价值与架构复原、开发利用和社会文化意义等展开广泛研讨。
学术研讨会上潍坊市博物馆馆长黄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潍坊象”化石基本情况,阐释了潍坊市博物馆关于“潍坊象”化石标本的科学价值和深入研究的现实意义。“潍坊象”化石当年的发掘者孙敬明、金昌柱先后回忆了当年化石的发现发掘出土,以及从北京运回潍坊市博物馆保存经过;金昌柱讲述了其对“潍坊象”的种类、时代研究与提出命名的由来以及有关情况。随后,与会专家围绕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好“潍坊象”化石资源发表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意见建议,为做好下一步“潍坊象”化石复原工作提供了科学、具体的参考依据。专家们一致认为,“潍坊象”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以“潍坊”这一地名命名的猛犸象种,可能为世界最大的猛犸象,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有非常珍贵的科研、文化和生物学意义,是潍坊市独一无二的城市黄金名片。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还集体参观了“潍坊象”化石和潍坊市博物馆有关展览。
此次研讨会举办对今后开展“潍坊象”化石保护和复原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支持。下步,潍坊市博物馆将认真吸纳专家们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潍坊象”化石保护措施,尽快推进“潍坊象”化石复原工作,提高博物馆科研水平和展览质量,同时加强科普宣传力度,扩大“潍坊象”化石的传播力,推动化石文化“活”起来。
据悉,1979年3月,在潍县望留公社武家村西挖井时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潍县图书馆文物干部杨传德闻讯后即到现场考察,于是逐级上报。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昌柱以及杨传德、孙敬明等现场发掘清理,深埋地下的一具巨型的大象化石重见天日。它体形庞大,保存着近乎完整的头骨、臼齿、门齿、股骨、肋骨等,仅门齿的最大长度就有3.05米,肋骨长1.27米。经专家考证,认为其为猛犸象属晚期种类雄性个体,生存于距今约10万年至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代表了比南方象更为进步的猛犸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因此将其定名为“潍坊象”,这也是出土至今唯一一个以地域“潍坊”命名的象化石。
潍坊象的发现对于了解猛犸象属晚期类型的特征、分布和演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潍坊地区当时稀树草原为主的生态环境也提供了直接佐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