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青海大地,时时处处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是吴天一、张锦梅、可可西里巡山队、尹发旺、陈水芳、索拉、叶金俄日……
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事迹,励人心智,催人奋进。他们牢记初心使命、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们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百姓冷暖放在心头,他们与人民群众心相印、共甘苦、同奋斗,他们是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人生华章的青海榜样!

三年前,陈水芳压根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援青人才中的一员,因为年龄已经超过了50周岁,也没有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经历。但当组织上征询他个人意见时,他还是没有一分钟的犹豫,立即报名加入了援青团队。
2019年的7月,怀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忐忑心情,告别亲友,踏上西行之路。2640公里的直线距离,从海平面的杭州到世界屋脊的青海海西州德令哈,身体能否承受,工作能否适应,第一次赴青,他心里确实有点彷徨,有点担心。

初上高原,陈水芳便经历了所有援青干部人才都会经历的考验。
第一关是身体适应关。
从平原来过高原的人都知道,高原反应对人身体的折磨是巨大的,而且永远无法适应,即便是个医生,也不例外。那时,他基本是每晚只能浅睡几个小时,食欲明显减退,平时呼吸困难,加上工作繁忙,体重比入藏前减轻不少,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减少高原反应对身体的伤害,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工作中把自己当铁人,业余时间把自己当病人,每天坚持走路上下班,以此来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第二关是心理适应关。
生活孤寂和对家人的思念时时影响着他的心情,特别是当工作碰到困境时,当重要节日时,当自己和家人的生日时,对亲人的思念更为强烈。为了做好心理调节,陈水芳按照组织部门的要求,尊重当地干部群众,谦虚谨慎,和他们交朋友,碰到荣誉主动谦让,碰到值班带班主动加班。同时加强自我管理,与浙江援青团队成员和当地医院的同志们一起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碰到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逢年过节一起吃饭聊家常,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过了心理关,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解决了“援青为什么,在青干什么,离青留什么”的问题。

第三关就是工作适应关。
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上,青海和内地也有很大差别,需要尽快适应;业务上,陈水芳比较缺乏高海拔地区的工作经验;工作节奏方面,更是完全与内地不一样,用援青干部人才的话说,就是三个没想到:没想到这么苦,没想到责任这么重,没想到压力这么大。
来到青海以后,组织上安排陈水芳担任海西州人民医院院长职务,在经过初步摸底后发现,经过多年援建,海西州人民医院的硬件设施与诊疗环境已大为改善,但学科支撑和人才培养仍相对薄弱。
这样的现状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和援青人才,他的初心就在广袤的青藏高原戈壁上,在海西州46万农牧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息中。
为了实现这些美好的心愿,他将付出所有,扎根青海、无私奉献,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在工作中锤炼党性,真正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解决难题,办好实事。
走马上任后,陈水芳“对症下药”,立足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及管理层面开出了精准长效根治海西州人民医院服务能力“病根”的“药方”。
在推进医院管理改革方面,进一步健全制度、理顺机制,带领团队一起修订完善医院的行政、医疗、护理、应急等方面规章制度70余项;
争取援青资金和项目支持,推进“消灭一种病”的长效机制建设,使海西州涉藏州县率先实现手术患者包虫病清零;
着眼技术传帮带,成功创建医疗救治民生“五大中心”,基于三级医院要求的多学科核心技术,目前80%以上的关键技术已被本土专家掌握,真正变‘输血’为‘造血‘。
同时,陈水芳还积极推动医疗智能化建设,部署推进了覆盖全州的“海西州移动健康一张网”,近百名专家可以24小时远程会诊进行技术指导,让海西州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最多跑一次”的优质医疗服务。


在海西州的每天清晨,在巴音河畔,陈水芳上班都会路过医院门口那座刻有“精专于业 仁爱于心”的雕塑。
从他上班第一天起,这8个字就深深地印刻在了心中。
“把病人当亲人”,这是他一直都要坚守的行医态度,也激励着他在医院管理中,身体力行“感动式服务”,从而带动其他医护人员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刚到德令哈,就收治了一位70岁的姓葛的患者,这个老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炎,同时伴有支气管扩张以及肺心病等,曾一度呼吸衰竭,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海西州地处高原,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呼吸系统疾病易发高发,不少农牧民因为支气管扩张而有痰咳不出,靠药物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反复发作。
虽然葛大爷的病情比较危险,但陈水芳认为还是可以尝试做无痛支气管镜手术,因为手术一旦成功,患者获益很大。
当时做出这个决定是很有难度的。因为一旦手术不成功,陈水芳会面临很多问题,甚至会有可能引发当地牧民群众对援青人才、援青工作的不理解、不信任。但是作为一名医生,陈水芳深知如果手术成功了,这位老人的生命会延长,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就冲着这一点,他甘愿冒这个风险。
2019年8月7日,葛大爷的手术如期进行,陈水芳严格把控风险,做好了各方面预案和监控,最后手术很顺利,帮葛大爷吸出了很多痰。康复出院的那天,葛大爷拉着他的手不停道谢,说这是他患病十年来,感觉最好的时候,不用再时时刻刻吸氧,能够快速走上一段路而不气喘,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那一刻,看到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的笑容,陈水芳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

从医28年,陈水芳一直以病人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心里装着病人,在青海,在海西,他更是矢志不渝践行着这个誓言。
19岁的女孩马在乃白曾因髋关节恶性骨肉瘤,5年多不能正常行走,而她的当环卫工的母亲花光积蓄,不得不四处借钱求医。了解这个情况后,我专程邀请浙大一院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亲自来海西为她做骨肉瘤根除手术并植入浙江援青指挥部捐助的价值7万元的3D打印假体。术后3天,马在乃白就能在助行器的支持下缓慢行走,目前这个孩子已经彻底扔掉双拐并自理生活,重启美好人生。
2019年,在获得“浙江大学好医生”荣誉后,陈水芳把15万元奖金全部捐给青海省贫困农牧民;
2020年,他在Z21次进藏列车上抢救了来自西藏日喀则的7个月大的重症肺炎藏族小孩,并协调母女三人在德令哈接受免费吃住救治并自费捐助6000多元;
2020年4月,他还救助了一名患有血小板低下伴颅内血肿疾病的回族同胞并捐助5000元……
“能帮一点是一点。”患者的事,一直都是他最记挂在心间的事情。
而在现实生活中,陈水芳其实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身上穿的西装,因为常年奔波在路上和基层,早就皱皱巴巴,皮鞋也很破旧,为了参加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颁奖仪式,他还特意花500元从服装市场新买了一件西装、衬衫……

三年的援青时间转瞬而过,期间陈水芳几乎跑遍了海西的山山水水,为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送去了义诊服务。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殊不知这些工作的背后,是他在三江源头多少次风餐露宿、戈壁滩上多少个不眠之夜……这些无私奉献的点点滴滴换来的,是更多的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救助,以及更多的患者给予医生的爱和信任。
陈水芳来到海西州人民医院后,发现不少患者腿脚不便、年老体弱需要轮椅,但当时医院的轮椅很少,并且租借手续繁琐。于是他自费拿出3万元,找轮椅生产厂家购买了20辆轮椅放置在医院大厅,零手续,随时可借用。为了方便患者,还可以把轮椅带回家,过后再还回来。这些轮椅也被病人称为“水芳轮椅”,至今没有丢过一把。
“蓦然回首,正是灯火阑珊处”。近三年的援青经历虽然如白驹过隙,也让他收获满满。他感受到了各级组织的关怀,感觉到不是独自在战斗,也提升了个人能力,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以援青人才的身份从浙江杭州来到青海高原工作,是他人生道路上值得倍加珍惜的一种缘分,更是在大美青海的发展和建设中尽己所能的一次宝贵的机会。
三年援青,收获远远大于付出。援青不会增加人生的长度,但必定会拓宽人生的高度和宽度!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