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国故、留住乡愁:两位建筑遗产保护大师的世纪对话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22       作者:

 

 

    10月11日,华中师范大学9号演播厅,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两位建筑遗产保护大师,关于民族建筑的世纪对话在这里进行。

    对话嘉宾,一位是80岁的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另一位是91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张良皋教授。

    早上9点不到,演播厅就被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年龄段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有文化遗产爱好者,有高校的师生,还有来自汉口古德寺的主持,大家都怀着同一个心愿:一睹两位大师的风采,学习大师的精神;同时也见证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武汉工作站的成立。

谈人生:一见钟情   矢志不渝

    “一开始我填报的大学志愿是水利系”,1943年,张良皋来到中央大学求学,却因为错过报到时间而失去入学资格。待学校终于答应收下这个学生,已晚一个月。工科一日不学差千里,无奈之下,他只有选择重考。

    因热爱文史哲,有人推荐他去报考建筑系,并领他到该系参观。看到课表,张良皋就对建筑系“一见钟情”。而真正更让他坚定信念的是,重考期间在展览上见到的一幅画,仿罗马式教堂的水墨画让他大为惊叹:“世上还有这么美的画?那这建筑我是学定了”。

    而阮仪三,1956年正在海军服役的他,因其父被打成右派而离队归家,再念书准备报考大学时遇到了的烦恼,不知如何选择学校。幸运的是,阮仪三也有“高人指点”。受家庭政治问题影响,考取文史哲优异的复旦难度大,电子军事见长的交大也没希望——“那就读土木吧,去同济”。

回顾前半生,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当初选择了建筑作为一生志向,都有那么点“歪打正着”,却有共同之处:一见钟情,矢志不渝。

行了编号。而如今武汉洪山西头的无影塔,在张良皋的带领下,也是个个编号的石头“百分百”复原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张良皋接到一个任务,负责将武汉古老的建筑——无影塔从洪山的东头移到西头。无影塔如何迁?是个棘手问题。借鉴国际上的文物保护理念,针对这个浩大的迁塔工程,张良皋想做到“一个石头也不多,一个石头也不少”。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他指导施工单位从顶上开始拆,拆一层,画一张平面图,给这层石头编好号,搬开,开始下一层……他带头不拿片砖片瓦,做到有条不紊。1963年的冬天,终于在洪山另一头“原汁原味”地立起了无影塔。

同样倾情于保护建筑,阮仪三与历史古城,是“生死相许”,无数次在紧要关头拦下拆迁队伍,保下古城古镇,他因此赢得了“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

    1962年,阮仪三曾跟着老师在大同沿线做历史城镇调查,那时山西、陕西的城镇,大多保持着唐宋以来城市的原貌。而时隔20年后,他带学生前往山西做城市规划,看到的平遥,却是满目疮痍。惊痛于古城面貌,他立即找到省建委,呼吁停止这种野蛮行径,得到的回复是:“只能停止施工一个月,但这期间要做好规划”。阮仪三急忙上报时任国家文化部文物处处长罗哲文和建设部总工程师郑孝燮,在他们的帮助下争取到了古城重新规划的机会。罗哲文支援了8万元的古城修缮费用,阮仪三不仅免费为平遥做规划,还自掏腰包将古城规划的队伍送到同济大学培训。

这段“刀下留城救平遥”的经典故事,也开启了阮仪三“古城卫士”的生涯,平遥、丽江、镇远、江南六镇,都有他参与的身影。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购票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
岱庙云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