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推出现代艺术特展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20       作者:

 DSC_4313.JPG

3月16日-6月9日,南京博物院推出“从毕加索到基弗——路德维希的艺术课”特展,为江苏公众奉献一份激动人心的视觉盛宴。

彼得·路德维希肖像 安迪·沃霍尔 1980年 105×105cm 亚麻布丝网印刷画.jpg 彼得·路德维希肖像 安迪·沃霍尔 1980年 105×105cm  亚麻布丝网印刷画

彼得·路德维希(1925-1996)教授是德国著名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他和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1927-2010)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收藏家。几十年间他们收藏了数千件珍贵的艺术品,并捐赠或外借给世界各地几十家博物馆。1996年3月27日,路德维希夫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82位欧美艺术家的89件(117幅)作品。其中59位欧美艺术家的64 件艺术作品,于3月16日,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的11号展厅与大家见面。

展厅1.jpg 展厅3 - 副本.jpg

这批展品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60至90年代,包括欧美现代主义各个阶段不同流派的大师名作,如: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巴塞利兹、吕佩尔兹,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利希滕斯坦因,以及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作等。它们构筑了一个时代艺术的全景。在时间上,展品均为20世纪60—90年代;在地域上,作者广泛分布于欧美战后现代艺术大发展地区;在风格上,作品涵盖了欧美大部分流派,并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特点。

展厅4 - 副本.jpg

 展厅2 - 副本.jpg

“从毕加索到基弗——路德维希的艺术课”展的每个单元视为一节课,每课以百余字进行简单介绍,16节课诠释了欧美现代艺术史上的16 种风格、流派或运动,并且每幅作品均有作者生平、风格样式等介绍。观看展览,犹如倾听一堂生动的西方现代艺术课,让观众能欣赏、享受到欧美现代艺术的魅力,能感知、体悟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

 附:作品介绍:

彼得·路德维希肖像 安迪·沃霍尔 1980年 105×105cm 亚麻布丝网印刷画.jpg 彼得• 路德维希肖像

Porträt Peter Ludwig

安迪• 沃霍尔

Andy Warhol

1928—1987

美国

1980 年

亚麻布丝网印刷画

105cm×105cm

1980 年,沃霍尔创作了一系列收藏家彼得• 路德维希的大型肖像画,这是其中的一件。画面中,路德维希右手支撑着头部,表情略显严肃。多彩的线条让作品拥有一种速写的风格,明快的块状色彩组合对人物起到强烈的衬托效果。

波普艺术家们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抽象派回归现实生活,主要从事城市生活题材的创作,超市、群众团体、广告和新闻等都是首选的题材。

安迪• 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的杰出代表,在20世纪70 年代经常绘制一些文艺界、政治界知名人物的肖像画,如玛丽莲• 梦露、杰奎琳• 肯尼迪、埃尔维斯• 普雷斯利、约瑟夫•博伊斯等。

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 巴伯洛·毕加索 1970年 116×89cm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jpg 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半身像

Homme et femme au vase de fleurs. Bustes

巴伯洛• 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西班牙

1970 年

布面油画

116cm×89cm

这是毕加索逝世前三年的一幅画作,男性人物五官清晰,卷发飞扬,一双眼睛偏向左方,女性人物的头以三角形来表达,运用了立体形式语言的多角度透视原则,脸的正面是向右和向左的两个侧影像。通过色彩和轮廓,两个人物形象浑然一体。毕加索将一对男女表现为彼此俘虏般的统一共生体,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强烈兴趣和感到的负担。

这幅作品用色简省。男性形象的发型、皱领和披肩的表现手法在毕加索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中广泛应用,被看作是艺术家自画像的隐喻和自省的手段。

带鸟的步兵 巴伯洛.毕加索 1971年 画布油画 146x114cm 中国美术馆藏.jpg 带鸟的步兵

Mosquetiere à l'oiseau

巴伯洛• 毕加索

Pablo Picasso

1881—1973

西班牙

1971 年

布面油画

146cm×114cm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一个男人,他的发型、宽檐帽和轮状皱领,还有那柄握于手中的军刀都显示了步兵的身份。步兵左手环握的刀柄上立着一只白鸽,他右手端着一只碗,伸向前去给白鸽喂水喝。从清癯的面颊、厚重的眼袋和卷发中的一缕灰色可以看出,这名步兵已经衰老。他的表情好似痛哭流涕,涌溢出无限的悲伤,令观者顿生英雄迟暮之感。也许白鸽所象征的和平,也降临在毕加索自己的斗争本性上,让他终于接受了衰老和即将到来的死亡。

阿拉里希的坟墓 安塞尔姆.基费尔 1975年 黄麻布油画 220x300cm 中国美术馆藏.jpg 阿拉里克的坟墓

Alarichs Grab

安塞尔姆• 基弗

Anselm Kiefer

1945—

德国

1975 年

黄麻布油画

221cm×300cm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奥古斯特• 冯• 普拉腾(1796—1835)的诗,讲述的是关于西哥特人统帅阿拉里克一世的传说。公元410 年,这位反叛者的领袖率领自己的军队攻占了罗马,之后想乘胜入侵西西里和北非,但被一场风暴阻止了计划,因供给匮乏而死在半途。阿拉里克的坟墓是历史上著名的未解之谜,传说他被埋葬在布森托河畔,河水改道后,他的坟墓永远消失在深深的河水里。

基弗以十分简单的手法再现了阿拉里克墓地周围死一般的沉寂,褐色画布上深黑色的涂料,让河边风景显得昏暗而神秘。他所在意的并非真实景物的描绘,而是想概括地反映战争事件及人类的悲剧。

静物画:渔夫之死 马尔库斯.吕佩茨 1977-1978年 混合剂法画布画 190x245cm 中国美术馆藏.jpg 渔夫之死

Stil: Der Tod des Fischers

马尔库斯• 吕佩尔兹

Markus Lüpertz

1941—

德国

1977—1978 年

布面混合技法

190cm×245cm

该画来自一个由五部分组成的静物画系列。在画面的左边,黑白色的椭圆状物体紧挨着一个黄色的类似蝴蝶的形体;在画面的右边,棕色物体与沙滩篷椅结合在一起,下面有勾画简单的鱼骨头。在系列组画中,画家详细地描绘了几个形体的死亡。标题中所提到的死亡是通过一个特定的细节勾画出来的,例如画面中的鱼骨。

就画面装饰而言,作品的构思并不模仿自然。这些虚构的形式,在吕佩尔兹看来,是“抽象概念的客体化”。

吕佩尔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重要的德国画家之一,在抽象派占优势地位的很长时期内发展了自己独立的绘画风格。变化多端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其艺术的典型特征。

火怪 罗伯特.康巴斯(法国) 1981年 纸油画 104x195cm 中国美术馆藏.jpg      火怪

Feuerschlucker

罗伯特• 康巴斯

Robert Combas

1957—

法国

1981 年

纸上油画

104cm×195cm

半红半绿的土地上,紫蓝色天空下,两个奇异的三角头小东西似乎在举行某种仪式。中间长着尾巴的怪兽使人自然联想到连环画风格。挥舞长矛的小人似乎在发号施令,强迫怪物屈服,拼命击鼓的小人好像在宣布一场活动已进入高潮,击鼓的动作是用立体表现手法描绘的。

康巴斯是自由具象的主要代表,这一流派的标识是绘画语言激烈而具有攻击性,造型富有写生色彩,借用连环画和广告中的角色以增添讽刺意味,同时也带有对社会及文化的批评。


图文来源于南京博物院

Copyright 2010 daimiao.cn. All rights reserver. 备案号:鲁ICP备10209964号

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0538-8261038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

您是第 位访客

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购票
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
岱庙云守护